△攝影:辰豐攝影
每一座城市,都有無限生長的可能。而人居理念的創新與進化,使杭州在人居環境的營造方面具備了引領全國的核心競爭力。
在梳理、研究過同頻國際產品之后,這一次,青墨則嘗試從差異化的角度,去實現歸家動線與場景的一次進化。
項目坐落于杭州良渚新城,區域內集合了一定的交通、教育、醫療、商業等配套資源,是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宜居性板塊。但板塊內零散分布著年代、高度、功能各不相同的建筑,大多呈現無序狀態,城市引力場有待激活。
項目基地形狀方正、規整,考慮到這里的過去和未來、潛在的問題與發展的可能,如何做到以“用戶視角”,通過設計達成人居環境的創新,營造美好都市生活的引力場,是我們設計意圖的初衷。
△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從城的界面,到歸的營造,需要一份面向未來的“生活提案”。在青墨看來,歸家動線是每天的必經之旅,看似普通,卻直接關系到歸家的體驗,是生活儀式感的體現,對于居住者的意義非同一般。
但傳統意義上的歸家動線,功能趨于單一,場景流于平淡,歸屬感薄弱,設計缺乏系統性,鮮有能帶給客戶差異化的歸家體驗。
我們回到用戶視角的設定,讓歸家動線從簡單的線條演變為豐富的空間內容,從而將其提升為住戶出與入的記憶,城市與社區的聯系,公區與私域的橋梁。
人行歸家 /
從進入社區的邊界開始,歸家的儀式感無形中就已經存在。由外而內,【社區入口——歸家園路——主題架空層——入戶大堂】組成的地上四進歸家場景,是歸家系統中尤為的重要一環。
一進:社區入口,塑造家的領域感
面對快節奏的都市生活,在歸家入口處,需要一種更高效、更便捷的歸家路徑選擇。為此,在一進歸家動線的設計上,設計師從出入便捷性考慮,設計直達住區內部的步行入口并結合快遞驛站。而歸家儀式感的營造,無形之中也隱藏其中。從下客到進入社區,不再只是簡單的路邊???,而是擁有一種“酒店式”儀式體驗。
從社區主入口,可以穿過社區內的景觀、配套等功能節點,能快速抵達對應的單元。豐富的選擇性,也可以讓業主在主入口處,完成日常生活的選購。
二進:景觀園境,定義家的歸屬感
我們還原業主日常生活的場景,對景觀園境設計生活動線、游園動線、物業管理動線3大“隱形動線”,將社區的功能節點融入其中,體現歸家禮序。
生活動線解決生活繳費、社區便民服務、社群鄰里的游娛;物業管理動線考慮日常巡更、日常維護;
游園動線拓展生活的多種可能。在童趣天地里陪孩子們肆意玩耍、在層疊綠蔭中呼吸鮮氧、在步行園徑中丈量風景。樹陣、綠植、雕塑、星燈,由外而內,遠近融合,層次豐富……給予歸家體驗更多溫暖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三進:架空場景,呈遞家的豐富感
鏈接起公共空間和鄰里空間的局部架空層,規劃有運動、康體、文化、娛樂等主題。舒適的“第二會客廳”,讓每一位居住者都能輕松享受比鄰而居的快樂。
四進:入戶大堂,界定家的尊貴感
物聯網時代,在入戶大堂等待區,也有著許多細節關懷:如等人、看護小孩、購物歸來臨時休憩、外賣等場景。
原本沒有交集的人,在這里增加相聚、碰撞的機會,家的生活半徑被延長,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車行歸家 /
在前宸規劃中,我們更多從細微處思考,關注照明設計、人車分流、流線引導、入戶大堂氛圍營造對使用者的體驗影響。
車輛進入社區后直接進入地下車庫,并從地下車庫直接入戶,人車各行其道;在入口坡道設有陣列式燈帶,光影跟隨車行動線,簡潔的建筑形式語言與照明設計,賦予了地下車庫入戶大堂溫暖的歸家氛圍與高級感。
停車、鎖車、取物等一連貫動作完成后,就可以進入地下車庫入戶大堂的休息區,在歸家之前可以做短暫停留,用以調整心情或者處理臨時事務。不需做停留的,可以直接搭乘電梯回家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簡潔的建筑形式語言與照明設計,從而賦予了地下車庫入戶大堂溫暖的歸家氛圍與高級感。
休閑歸家/
相比于封閉的社區,前宸倡導一種更具活力的歸家體驗。 歸家途中,穿行于商業街,約上好友、叫上家人,即刻開啟越夜越精彩的都會繽紛時光。
△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在咖啡館消磨時光,約朋友小憩,或帶小朋友上一節樂高課,去精品超市購買美食……諸多場景,便是駐足商街的繽紛日常。嗨玩之后,從充滿儀式感的入口穿行至花園,心情在這一刻也能沉淀出靜謐。
在日漸國際的城市界面中,設計抓取當代年輕消費者更偏愛的極簡主義風格,兼具未來感。
跌落處理,豐富天際線 /
整體規劃布局上,建筑設計師通過降低外側樓棟高度、增加內部樓棟高度的方式,重塑起伏有序的天際線,以便實現更好的觀景視野,達成內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。起起伏伏的視覺焦點,虛實有致,層次分明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極簡潮流,交融深灰色 /
建筑外觀以深灰色為主色調,深灰色玻璃、金屬型材、格柵統一融合,從而合并出當代的建筑語匯,構筑建筑線條肌理之中的飄逸之美。
對稱的比例,構成了建筑、城市、人之間的合理對話;“面”的形式語言,被用來化解立面凹凸不平的體量關系;挑檐收放有致,力求整體含蓄內斂,而在細節中凸顯匠心獨運;剔除過于冗雜的裝飾元素,將建筑美學的極簡主義揮灑到極致。
建筑整體體量簡要、劃一,水平線條平行延展,豎向立插硬朗分明,冷灰色玻璃及灰色鋁板,相互融合從而構筑出平整、舒展、通透的公建化建筑表皮,并展現出標識般的“大面屏”,將新一代都會建筑迭代的立面標志,顯呈于城市的未來時區之中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匠心工法,傳遞時間美 /
在充分解析現代建筑風格的同時,最大程度的協調建筑材料的搭配與構造處理,歷經反復推敲和對比,最大程度地模擬了建成后的效果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飄窗、陽臺、門廳細節部位的處理上,運用鋁板型材結合窗墻體系,設計成干凈簡潔的線條與序列感:建筑色彩在主基調灰色的前提下,細分深淺區域來定義體量及空間感,從而延續統一的視覺感官,并賦予了建筑整體一致的輕盈感。
社區景觀承擔著消解組團間邊界的作用。一座公園式的社區,移步換景,小中見大,變化無窮。
回形中軸景,彈性的距離 /
三大“回”字形中央景觀花園,有效的對社區整體進行“化整為分”的處理,以體量的切分、負建筑的創作手法,讓建筑物與中央景觀花園之間的邊界變得更為柔軟。各個相互獨立的花園組團中,布置有各類休閑交流場地、健康運動場地及兒童游樂場地等設施。
△攝影:是然建筑攝影
原生河岸景觀,交互的滲透 /
自然即是珍貴,原生自然條件對場地而言,更是一種寶藏。對于原生河岸景觀,設計師重在創造一種富有趣味、可被感知與接納的景觀體驗。無界交互的滲透視野,將河岸的靜謐氛圍引入到社區內部,從而賦予觀景體驗的豐富可能。
△攝影:暮籟攝影
城市公建景觀,退讓的靜謐 /
作為社區生活與城市煙火的過渡融合區域,城市公建景觀不僅是城市道路與繽紛商業街的緩沖之所,也是業主活動、遮陽庇蔭、呼吸自然的悠享之地。
△攝影:辰豐攝影
從理念到呈現、從預見到沉浸。前宸營造出的對于年輕化、時代化的理想改變,是用一種更未來、更超前的手法,去和新時代對話、更懂用戶的需求。這在同質化泛濫的今天,無疑就是最好的創新完成。